首页

搜索 繁体
请收藏本站网址:www.cfxiaoshuo.com

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(出版书) 第35节(2 / 3)

氏家族逐渐熟悉。王莽的儿子王宇与卫后的兄弟也就是箕子的舅舅卫宝交好,两人书信不断,宛如蜜月期。而这却为日后的另一桩大案埋下了隐患。

第四,清除王氏家族里名誉较差或桀骜难驯的内部成员。

红阳侯王立是当年声名赫赫的“五侯”之一,不过他在王政君的几个兄弟里资质最差,行为毫不检点,抢占民田,奢侈糜烂,贪财苛酷,不一而足。在《汉书》许多人的传记里,时不时就能看到王立的不法行为。特别是王莽与淳于长争夺大司马,王立见钱眼开,反复无常,毫无政治头脑,更令王莽对这位叔父印象深刻。

眼下,王立也已经从封地返回长安,王氏再度掌权,他故态复萌,蠢蠢欲动,常常去长乐宫找姐姐闲聊。王政君与他本不算亲,但现在他是仅剩的弟弟了,感情慢慢加深。

王莽对此有些警惕,因为他既了解王政君心慈耳顺,又知道王立喜欢胡说八道,所以怕王立发挥坏影响。另一个重要因素,是王氏家族好不容易摆脱了灾异的笼罩,成为拨乱反正的功臣,可不能让王立把这大好局面给破坏掉。朝臣看到王立,会不会又想起汉成帝的旧事?万一此时再来一次日食、地震,会不会又引起经师博士们上书言说王氏家族势力过大?

王莽决议把王立撵回封国。他安排孔光向皇帝上奏,指出王立有两大罪状:

前知定陵侯淳于长犯大逆罪,多受其赂,为言误朝;后白以官婢杨寄私子为皇子,众言曰吕氏、少帝复出,纷纷为天下所疑,难以示来世,成襁褓之功。请遣立就国。 7

这封奏疏耐人寻味。第一个罪状还好,是王立与淳于长勾结的旧事;关键是第二桩罪状透露了一个隐情:汉哀帝死后,王立曾经主张,未央宫里有个宫女叫杨寄,为汉哀帝生了个私生子,应该把这个孩子立为太子继位。

汉廷后宫,秘帷重重,皇帝是唯一生理意义上的男性,宫女怀孕生子,理论上肯定是皇帝的。这个杨寄不知道何时被临幸过,所以生了个儿子。但是汉廷并没有私生子合法继位的先例。当年汉惠帝刘盈生前所立的太子即位后被吕后废掉,吕后找出宫女所生的一个私生子扶上帝位,后人称之为“少帝”。司马迁所谓吕后“本纪”,其实是这两位小皇帝在君临天下。后来吕氏败落,大臣们说少帝并非刘盈的亲儿子,将其杀害,再由大臣遴选诸侯王即位。王立的建议和少帝的情况相似。有此不成功、不合法的先例,王立的建议看来是被当场否决了。

但王莽对此很恼火,他极为痛恨刘欣,如果让刘欣的儿子即位,将来皇帝长大了,岂不是又要来一轮新的“拨乱反正”,也让王莽失去了拥立之功。这两点对王莽、对王氏家族都没有什么好处。王立的建议,实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。

孔光的奏疏一上,王政君不同意,不想让硕果仅存的弟弟离开长安。王莽劝告她说,现在天下是您代理幼主执政,形势既微妙又危险,人言可畏,努力向天下表示公正,尚且担心天下人不从,现在顾念姐弟私情,不听大臣建议,万一引起群臣议论怎么办?王立形象不好,何必让他在长安招惹是非?而且不过是让他回封国嘛,权宜之计,将来有机会再召回来就是了。这才说服了王政君。

从王立的行为和王莽的担心来看,王莽这番话确实是老成人之言,未必像班固所评价的“莽以诸父内敬惮之,畏立从容言太后,令己不得肆意” 8 , 就是说王莽害怕王立通过王政君阻挠自己随心所欲。王立又不是什么公忠体国的股肱大臣,除了担心他闯祸,还能有什么呢?

同样被班固认为是“素刚直”、使王莽忌惮的堂兄弟平阿侯王仁,也被遣就国。史料中没有记录原因,但王仁一门的确都是刚直仗义之士,与王莽不甚同心,王莽当是顾忌王仁桀骜难驯,故而将他遣就国。

多年以后,王立、王仁都被王莽逼迫自杀,但至少在目前,王莽只需要将他们撵出长安。这是王氏家族自我清洗、重塑形象的努力。在朝野看来,王氏家族敢于剜自己身上的肉,实在是大公无私,哪个外戚能比呢?

从汉元帝初年王政君被立为皇后,到汉成帝时期王凤当大司马,再到王莽成为权势远超王凤的“安汉公”、摄皇帝,历时近五十年,除了汉哀帝的短暂崛起,王氏家族已彻底压倒刘氏皇族,刘氏再无实力夺回政权。

但是,王氏家族的胜利首先是西汉外戚传统的胜利,若没有外戚辅佐皇帝执政的合法制度性安排和惯例,而是如后世宋、明、清那样刻意防止外戚掌权,王政君活得再久,王氏家族的胜利也非常渺茫。

西汉的特殊还在于,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时段的中央集权王朝,在第一个试图以外戚身份取代皇族的人出现之前,没有外戚敢想象这种可能,开国皇后吕雉不敢,长寿之星王政君也不敢,他们更愿意依附在皇室身上。就权势而言,王凤、王莽并不比吕后、霍光强大,而且外戚们有来有去,能上能下,汉哀帝轻而易举夺回皇权,足以证明这一点。

那么,只有在外戚传统的基础上想象一种新的可能,譬如“居摄”,才能最终将王氏家族推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